教授楊弋樞電影作品揚威外國電影節
楊弋樞執導的電影《之子于歸》,最近在溫哥華國際電影節 (Vancouver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作全球首映,她也和女兒一起來到溫哥華和觀眾見面。
楊弋樞是江蘇海安人,最初在江蘇廣播電視學校唸廣播電視技術,然後又在在北京廣播學院唸電視,2007年她畢業於中國藝術研究院,是電影學博士,她是現任南京大學文學院戲劇影視系副教授。她曾在南京大學社會學系兼職博士後研究工作,美國查普曼大學道奇電影學院訪問學者。
原來楊教授除了拍電影,也寫小說,2003年,她寫的小說《安城故事》獲《上海文學》雜誌小說新人獎,故事講述一個女孩因為偶然的一念之差,令歷史瞬間改變,事緣她本來要傳出情報的,但為了前度男友,她沒有把情報傳出去。
導演楊弋樞自小喜歡文學
她回憶說:「我在北京廣播學院唸電視時寫小說,寫完後才想拍電影的。我從小已對文學有興趣,但未有很清晰的想到唸文學,也沒有信心去唸,很混沌。我十一歲左右閱讀小說,家裡有很多小說,我就讀了,像魯迅的小說、《紅樓夢》、錢鍾書的《圍城》、郁達夫的《沉淪》等。十五歲時我讀叔本華和尼釆的哲學書。這些書講人的痛苦,讀了也很痛苦,消化不了,但讀這些哲學書,在建立對世界的理解方面有幫助。」
十六歲左右,她開始寫詩,但沒有發表,直到廿一歲時才發表了她的小說。她說:「我每隔一段時期都會寫小說,所以這些小說是我每一段時間的狀態, 成長的變化 。」
她喜歡女作家蕭紅的散文和小說,她特別喜歡《商市街》,她說:「她在這小說寫她流亡生活的細節,感覺很敏銳,她偶然寫的一句話也很有蕭紅的特性,她有她的那種特別思維,我跟蕭紅不一樣,她的作品,像《呼蘭河傳》,波瀾壯闊,寫大地上的生活,我寫的是城市一點的,細膩一些,心裏沒法描述的東西。」
她這樣形容寫作的過程 :「 寫作是忘我的,腦袋裡跑出來的東西就寫出來,創作就像覺得打開一個東西,之後又再打開一個新的東西,然後又再打開一個我從前沒有打開的東西,寫小說只需要拿起筆就可以寫,那時候仍未有電腦。」
既是大學教授也是導演
楊教授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取得電影學博士學位之後,曾在南京大學社會學系兼職博士後研究工作,做過舊工廠轉型的調查等,都是一些社會調查。
她說:「之前覺得寫小說和做社會學研究是分裂的,是不同領域的,但到了這時候又融為一體,就拍成電影,要講的東西會更清晰。」
她的作品,主題常是圍繞女性,她最初拍的都是紀錄片,像2007年拍的《齊齊來午餐》,是一部只有廿分鐘的實驗片,拍攝了山西民間集會儀式,她說:「山西山坡上的羊,被困縛著,很辛苦,和女性有一種類同性。」
2014年她拍攝她的第一部劇情片《一個夏天》,故事發生在南京最熱的一個夏天。一天深夜的時候,女主角的丈夫被帶走了,她也不知道他去了哪裡。整個影片就圍繞著她尋找丈夫展開。
這部片在法國威蘇爾(Vesoul)亞洲國際電影節 (Vesoul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of Asian Cinema) 獲得了評委會獎,揚威異域。
今年楊教授執導的第二部 劇情片《之子于歸》在 溫哥華國際電影節首映,也是一部女性電影, 劇情講述新婚後的記者夏因搬進丈夫家裡,因工作或心理不適一直無法整理婚前物品;一次下鄉採訪的奇遇讓她重新審視自己的處境。
楊教授曾說這部片隱喻指向當下中國大陸知識中產階級的困境,她解釋說:「女主角是記者,但她寫的東西發表不出來,而她與當教授的丈夫之間的感情都不在同一點上。」
目前中國閃婚及離婚均普遍
楊教授說:「女主角與丈夫認識不久便結婚了,這部片的片名是《之子于歸》,來自《詩經》一首詩《桃夭》,描述女孩子出嫁時對美好婚姻生活的想像,所以這片名有反諷的作用,女主角和丈夫的婚姻生活卻是另一個狀態的,各個點也點不上的。」
為甚麼電影中的婚姻是這樣的狀態呢?她說:「現在中國的離婚率是蠻高的,特別是1980年之後出生的這一代,在很多家庭裡,是外在的原因結婚,是愛和精神層面方面並沒有融為一體的狀態,閃婚在中國也蠻普遍,中國人的婚姻中不一定有純愛的,或者說是不一定有濃度高的愛,但仍可以結伴生活的這種婚姻模式。」
楊教授在大學教書,也拍電影,忙碌的生活對她的家庭生活有影響嗎?電影《之子于歸》中有個小女孩,由童星飾演,原來這童星就是她的女兒,今年十歲。談到女兒,她說:「我覺得是剛剛好,基本上我每天都陪孩子的,除非自己有事,我不想給她太多的關注,孩子有自己的成長空間,也有很多全職媽媽,我覺得沒必要,全職媽媽會過於關注自己的孩子。拍電影時會安排一個助理照顧她。」
至於她的另一半,楊教授說:「他也很忙,我們有一個蠻好的相處模式,他的工作領域跟我的差別比較大,他是做電力的,我們都很獨立,很多事情都習慣了自己處理,我也不是要先生陪著的那種人,他對我也不倚賴,他會尊重我的工作,我也尊重他的工作,他也很支持我。」
在學術研究方面,她研究電影本體的問題,楊教授又寫了一些中國電影史的論文,她說:「主要是討論我關心的問題,一些電影作品或事件,而不是講每一年中國電影發生甚麼。」
文: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