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不再作為掛帥指標?中國官員談「穩增長」是為了「穩就業」
華報總匯消息:中國明年是否仍會和今年一樣,不設定具體的GDP成長目標?中國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建議,GDP不再作為掛帥指標,而是用就業指標打頭、GDP目標收尾。
綜合中國各媒體報導,劉世錦近日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主辦的論壇上說,「穩增長」是為了「穩就業」,就業指標也能有效衡量全社會資源利用狀態,強調這應是一個力爭完成的指標。
他也提到,中國過去受制於城鄉二元結構、農村隱蔽失業難以計算、統計能力不足等,目前採用的城鎮調查失業率和新增就業人數指標,還沒有形成城鄉統一的就業狀況指標。
「但是這種情況已有了實質性改變,城鎮化率已經達到60%,數位技術在某些方面已處在全球前列。只要真正高度重視,拿出疫情跟蹤那麼一種勁頭,我們完全可能形成全面、客觀、及時反映城鄉就業真正狀態的資料,為判斷經濟和就業形勢提供可靠依據。」
劉世錦還表示,可以採取若干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全局性指標,包括居民人均收入、物價水準、宏觀杠杆率、全要素生產率、單位GDP碳排放強度等。
他認為,雖然今年是特殊情況沒有提出經濟成長目標,但明年還是需要GDP指標,只是這應該是預期性、結果性、後置性的,不再作為掛帥指標。「事實上,如果前述指標處在正常或好的區間,GDP增速就是適當的。」
劉世錦也談到疫後的中國經濟發展。他說,中國經濟從疫情衝擊中率先恢復,今年可爭取2%左右的增長;正常情況下,明年可以爭取7%至8%或以上的增長率,但不是重返高增長軌道,「因為今年的基數低,仍屬恢復性的增長,今年明年兩年增速達到5%左右應該是一個不錯的狀態」。
劉世錦還談到,發掘「十四五」時期(2021至2025年)經濟增長的結構性潛能,需著力補齊實體經濟的新三大短板。
一是基礎產業效率不高的短板,基礎產業仍然不同程度的存在行政性壟斷,競爭不足;二是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不大的短板,今後10到15年時間,中等收入群體應力爭實現倍增,由4億人增加到8至9億人,擴大消費需求和人力資本;三是基礎研發能力不強的短板,解決內迴圈中的「卡脖子」環節。
中國10月經濟持續恢復增長,工業超預期快速擴張,消費和投資增速雙雙刷新年內高點。前期經濟運行中一些不平衡狀況亦得到改善,消費跟進恢復、服務業增長也在回升,中國四季度增速較三季度將進一步加快。
中國三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4.9%,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速轉正為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