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多家機構發佈聯合報告 全球每年發生二百萬嬰兒死產

華報總匯消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世界銀行和聯合國人口司近日就死產問題發佈的首份聯合報告顯示,全球每年大約有200萬嬰兒死產,相當於每16秒就有一起。

 

這份題為《被忽視的悲劇:全球死胎的負擔》的報告指出,84%的死產事件發生在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2019年,四分之三的死產事件發生在撒哈拉以南非洲或南亞國家。根據這份報告,死產是指在懷孕28周或更長時間後無生命跡象的嬰兒。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執行主任福爾表示:「孩子在出生時或懷孕期間喪生對整個家庭來說是一場災難性的悲劇,家庭常常默默地忍受,但這一悲劇卻頻頻發生。」報告警告說,新冠大流行可能使全球死產情況惡化。大流行使衛生服務減少了一半,在未來12個月內,這可能導致117個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新增近20萬起死產,相當於增長11.1%。根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彭博公共衛生學院的研究人員為該報告所做的建模,在未來13個月內,有13個國家的死產數量可能增加20%或更多。大多數死產是由於懷孕和分娩期間的護理品質差所致。報告稱,缺乏對產前和產中服務以及加強護理和助產士隊伍的投資是主要的挑戰。

 

報告指出,超過40%的死產發生在分娩期間,可以通過提供專業和及時的產科護理來加以避免。在撒哈拉以南非洲以及中亞和南亞國家,大約有一半的死產發生在分娩期間,而在歐洲、北美、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這一數字是6%。

 

報告指出,即便在新冠大流行嚴重影響衛生服務之前,中低收入國家的婦女鮮少得到及時、高品質的死產預防護理服務。在報告所分析的117個國家中,有一半的國家的8項重要的孕產婦健康干預措施覆蓋率不足2%,或最多僅為50%,這些措施包括剖腹產、瘧疾預防、妊娠高血壓管理和梅毒檢測和治療。

 

報告指出,儘管預防或治療兒童死亡的保健服務有所進步,但降低死產率的進展仍然緩慢。從2000年到2019年,死產率每年僅減少2.3%。相比之下,新生兒死亡率降低了2.9%,1-59個月大的兒童死亡率降低了4.3%。但是,報告指出,如果有可靠的政策、方案和投資,減少死產的工作就有可能取得進展。

 

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死產的悲劇表明,加強和維持基本的衛生服務,以及增加對護士和助產士的投資至關重要。」報告指出,死產不僅是貧窮國家面臨的挑戰。 2019年,39個高收入國家的死產數量高於新生兒死亡人數,15個國家的死產數量高於嬰兒死亡人數。在高收入國家,母親的受教育程度是導致不平等的最大的驅動因素之一。

 

報告還指出,無論在低收入還是高收入國家,農村地區的死產率均高於城市地區。社會經濟地位也與死產的增加有關。例如,在尼泊爾,少數種姓婦女的死產率比上層階級種姓的婦女高出40%至60%。高收入國家的少數民族婦女可能尤其缺乏足夠優質的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