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朝鑄:我希望這兩個偉大的國家和平相處

華報總匯消息:今年4月29日,原中國外交家冀朝鑄去世,享年90歲。這位外交家的去世,引起了國際人士和媒體對上世紀一些國際事件和人物的懷念。先是《紐約時報》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一直努力在他出生的中國和他成長的美國之間架起一座橋樑。第二次中日戰爭期間,他的家人移民到美國。但在1950年中國參加針對美國的朝鮮戰爭時,冀朝鑄回到故鄉。「朝鮮戰爭開始時,我的心因對兩國的愛而被撕裂。儘管如此,我還是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是中國人」。他原本想致力於核工業發展,但是他出色的英語在外交上派上了用場。他曾擔任過毛澤東、鄧小平的翻譯。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轉發和介紹了《紐約時報》的文章,並且使用了「語言+專業,是新時期中俄關係發展不可或缺的人才」這樣的標題。該通訊社介紹說,冀朝鑄在1971年亨利·基辛格訪華準備工作中發揮了關鍵作用。這也是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和兩國建交的序幕。冀朝鑄並沒有表現出外交上的主動,但是他講得很好,可以幫助營造需要的談判氣氛。例如,在1979年中國官員與吉米·卡特談判之後,《泰晤士報》發表了一篇關於這位中國翻譯家的文章:原來,美國政府找不到能滿足所有要求的英譯漢同傳譯員。因此,冀朝鑄幫助雙方進行討論,他也因此被稱為不可替代的人物。他曾為中國高級官員擔任翻譯工作數十年。後來他還是轉而從事外交工作。《紐約時報》的文章最後寫道,冀朝鑄先後擔任過中國駐斐濟和英國大使以及聯合國副秘書長。

俄羅斯衛星通訊社還引用了彭博社的新聞,指冀朝鑄等人在建立長期外交關係中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但令人遺憾的是,當前在新冠病毒大流行蔓延的背景下,這個問題的政治化可能讓外交關係染上病毒,並使多年來取得的進展化為烏有。彭博社的文章寫道,現任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已警告某些英國政客有可能升級反華言論的危險。彭博社指出,這位中國外交官在針對包括英國外交大臣多明尼克·拉布在內的一些保守的英國官員講話時,警告有發展冷戰思維的危險。「遺憾的是,一些英國政客非常熱衷冷戰思維,並將中國比作蘇聯。他們呼籲重新審視中英關係。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這些政客不僅會毒害中國和英國的共同努力,而且會破壞國際團結的原則,而這一原則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劉曉明說。他還指出,其中一些政治人物的觀點並不反映政府、企業和英國人民的普遍觀點。劉大使表示希望詹森政府繼續致力於加強與中國的關係。劉曉明提醒說,任何要求對新冠病毒感染源進行獨立調查的呼籲都是出於政治動機,而英國媒體正在迎合特朗普的意願。彭博社的文章最後寫道,中國駐英大使指出,全球大流行的威脅再次強調互相幫助以贏得最終勝利的重要性。

《紐約時報》是在「時報檔案」中刊發2012年的一篇文章,題為「冀朝鑄,毛澤東右手邊的人」。

文章說,四十年前一個陰冷的早晨,理查·M·尼克森(Richard M. Nixon)總統來到北京,為改善同中國數十年的敵對關係進行開創性的訪問。他走下空軍一號,與中國總理周恩來握手。一張捕捉了這個時刻的照片顯示,停機坪上有一位身材高大、戴著眼鏡的中國翻譯站在周恩來身後。他就是冀朝鑄。

「我清楚地記得那一天,」現年82歲、已經退休的冀朝鑄幾週前在位於中國南方海南島的家裡說。「周總理讓我近一點,每句話都得準確地聽清楚。」

1954年在日內瓦,時任美國國務卿約翰·福士特·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拒絕與中國外長握手的著名事件發生時,冀朝鑄也在周恩來身邊。這一冒犯之舉加劇了朝鮮戰爭後的緊張局勢。事實上,冀朝鑄的人生與「變色龍」澤裡格(Zelig)有幾分相似。由於為中國領導人擔任了20多年的英語翻譯,他出現在許多歷史性的照片裡:1971年毛澤東主席邀美國記者愛德格·斯諾(Edgar Snow) 登上天安門城樓的照片裡有他(那次會面是中國尋求與美國改善關係的微妙暗示);1976年毛澤東會見巴基斯坦總理佐勒菲卡爾·阿裏·布托(Zulfikar Ali Bhutto)的照片裡有他(那是毛最後一次正式接見外賓);1979年,在鄧小平馬不停蹄的訪美行程中,是他在觀看得克薩斯州的牛仔競技表演時幫鄧小平戴上了一頂白色牛仔帽。

歷史學家說,雖然沒有制定政策,但在參與過去半世紀以來最重要的外交任務之一時,冀朝鑄的語言技能影響了談判進程。解密的白宮文件顯示,他參加了尼克森和亨利·季辛吉(Henry Kissinger)在1970年代初與中國領導人舉行的大多數重要會議,包括1971年7月季辛吉祕密訪華期間的會議。

冀朝鑄的故事之所以格外引人注目,是因為他的童年時代與美國息息相關。他在紐約長大,上的是哈佛大學,1950年毛澤東的軍隊勝利後不久,他輟學回到中國,希望為建設共產主義天堂出一份力。他參加了朝鮮戰爭停火會談,並為中國領導層工作,見證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其中發生的種種密謀與權力鬥爭。

「我希望這兩個偉大的國家和平相處,」他說。「我熱愛這兩個國家。」

世界領導人的翻譯很少會講述自己的故事。但冀朝鑄與美國對沖基金億萬富翁雷·戴利奧(Ray Dalio)會面時,後者力勸他出版自己的回憶錄,於是他在四年前出版了《毛澤東右手邊的人》(The Man on Mao’s Right)一書,講述自己的翻譯和外交官生涯。

這個故事引人入勝。1929年,冀朝鑄出生在中國北方山西省的一個富裕家庭。1930年代末,冀家在日本入侵之前逃到南方,隨後在當時的青年共產主義革命者周恩來建議下前往美國。共產黨勝利後,在他的哥哥、中共地下黨高官冀朝鼎的幫助下,一家人回到了中國。

「朝鮮戰爭爆發時,我因熱愛這兩個國家而左右為難,」他說。「但我知道,我本質上是中國人。」回國後,冀朝鑄就讀於清華大學,後來被選為朝鮮戰爭停火談判的口譯員。

不久後,他進入了外交部,在接下來的30年裡,他為中國領導人擔任口譯,其中包括毛澤東(「他抱怨我翻譯時聲音太大。」);周恩來(「他像父親一樣。」);毛澤東的妻子、文革期間臭名昭著的「四人幫」成員江青,(「她糟糕至極!」);鄧小平(「他太矮了,我翻譯時不得不把腿張開,降低自己的高度。」)

在與西方隔絕的那些年裡,冀朝鑄總是騎單車上班,每月收入大約10美元,只穿一套藍色中山裝。他也是中國為數不多的幾位值得信賴而稱職的英語口譯員之一。另一位是他的年輕同事唐聞生,也是尼克森和季辛吉訪華時毛澤東的主要翻譯,英文名Nancy Tang。冀朝鑄說是他推薦了唐聞生,在紐約期間,她是冀家的朋友。1940年代,兩人的父親合作創辦了一份中文報紙。

季辛吉和尼克森在1970年代初訪問中國時由冀朝鑄和唐聞生擔任首席翻譯。美國代表團前來時通常不帶自己的翻譯。「尼克森真的不信任國務院能保守祕密,所以我們其實並沒有自己能用的人,」陪同季辛吉和尼克森前往北京的助手溫斯頓·洛德(Winston Lord)在接受採訪時說。

但在那個歷史性的時刻過後不久,冀朝鑄和唐聞生就捲入了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的權力鬥爭。晚年的毛澤東開始懷疑身邊的每一個人,包括周恩來。歷史學家說,包括唐聞生在內的毛澤東親信曾與周恩來及其身邊的人發生爭執。由於同周恩來的關係,在尼克森訪華幾個月後,冀朝鑄就被逐出了外交部。他被派到農村去做苦工,種水稻、運肥料。

「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災難,」他說。「那是人民共和國最黑暗的日子。」

1972年,周恩來問起他:「小冀到哪兒去了?我需要他!」冀朝鑄也得以復職。後來他又被送到鄉下,然後再次回到中國領導層的圈子之內,參與了毛澤東時代將這個圈子攪得天翻地覆的怪誕權力鬥爭。

毛澤東去世後,冀朝鑄在1979年陪同鄧小平訪美,多年來還陪同鄧小平會見了吉米·卡特(Jimmy Carter)、羅納德·雷根(Ronald Reagan)和喬治·布希(George Bush)幾位總統。他曾被任命為中國駐斐濟和英國大使,後來還擔任過聯合國副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