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錦江/ 疫情與流言並行,社會科學如何應對公眾意見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發生把流言(謠言)推上風口浪尖,成為公眾的聚焦點。先是李文亮等8名傳播者被警方傳喚並訓誡,引發眾多議論,後又有「武漢衛健委副主任感染後逃去上海豪宅」謠言,可以斷言,只要疫情不減,各種流言(謠言)必定會以形形色色的方式繼續傳播。
一、 科學認識流言
流言研究先驅G·奧爾波特根據流言的產生和傳播,歸納出不安、恐懼、好奇、願望、憎恨等動機類型。流言的傳播,有出於對重大而曖昧的事件的恐懼和不安,有試圖對環境狀況的意義作出再解釋,有出於對真相的探究和追尋,也有只是希望成為意見領袖或出於好奇甚至無聊,在互聯網時代還有吸引眼球、贏取傳播地位的企圖。只有掌握了至少一部分事實,出於良知和社會責任感,為避免出於慣性思維而導致巨大社會危機,希望引起進一步重視的真相揭露者或傳播者,才是值得致敬的(李文亮等是掌握基本事實的醫生,出於對疫情的擔憂進行善意傳播,且在救治一線付出生命代價,應表示敬意)。
而對一般的流言傳播者既無需依法處理,也不必拔高情緒到致敬的程度,這才是正常的思維。否則一旦認定為沒有事實根據的謠言,致敬者也可能自取其辱。更不能因此為毫無事實依據甚至有害於控制當前疫情的謠言大開綠燈。美國學者桑斯坦在《謠言》一書「結語」中概括:我們在這裏討論的社會機制證明,市場會使很多人接受具有破壞性的謠言。在極端情況中,這些虛假謠言會導致蔑視、恐懼、仇恨、甚至暴力。
互聯網時代,流言的傳播從博客到微博,從自媒體公號到社交媒體、微信朋友圈群的複製粘貼轉發,跨界跨域跨時空,更多更快更便捷,幾乎進入了全民拷貝不走樣的「互聯網+流言」時代。快速傳播、大規模傳播,環熱點傳播,深度傳播、視頻傳播、後浪推前浪式的切換轉化,使流言的產生和傳播成為波濤洶湧、源源不斷的輿論場和輿情鏈。謠言甚至被定義成「遙遙領先的預言」。流言曾經依託人際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這三種傳統方式進行傳播,互聯網時代網路傳播這一大眾傳播新形式的誕生,使流言的拆解和研究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複雜性和必要性。流言研究的基本原理雖然沒有變,但傳播媒介和載體變化所帶來的新的技術特點、心理特點和思想特點,卻使這一社會心理現象的現實效能幾何級增加。
如何面對流言引起的恐慌問題,其實是一個如何正確科學認識流言(謠言)的問題,或者更現實一點說,是如何把握好時度效,預防、控制和對付流言(謠言)的問題。
不信謠,不傳謠,隱含的邏輯就是謠言是虛假的、有害的,甚至是可惡的。但怎麼解釋一些被處理的謠言結果卻發現傳播的是基本事實這一情況呢?有鑒於「謠言」逐步被汙名化和貶義化,筆者一直建議改用更為中性的「流言」(其基本定義是一個確切性未經證實而又廣泛傳播的特殊消息)一詞來取代已被法律界和大部分人常識定性為虛假的「謠言」(學界一直有「流言說」和「謠言說」兩種觀點,對概念內涵也認知不一,中英文翻譯在不同語境中也有不同理解,一些中國學者受法國學者卡普費雷的影響,試圖通過提煉謠言的某些政治含義為謠言正名,但顯然很難與一般公眾和法律界對「謠言」的「虛假性」認知統一,反而容易造成概念混亂,而採用「流言」一詞,側重於流動過程傳播狀態的描述和分析,可繞開真假之爭,更易於作為學術研究的中性物件。事實上,無論流言還是謠言,形而下的認定和形而上的認識是兩回事。
基礎定義和認識定義也是兩回事。當然,需要形成共識,歡迎討論爭鳴),而希望一些闢謠平台能將流言細分為未經證實、等待確認、等待分析、確有其事、確認謠言諸類型。如果不作這種學理上的嚴格區分,把一些普通流言甚至傳言也納入謠言範疇,就不能正確認識有社會意義的流言和人人喊打的謠言之間的差別。
流言在傳播階段不辨真偽,如流言研究者羅斯諾和費思所說:「在流言中,雖然有的後來被證明屬實,但在被稱為流言的階段,並不知道究竟是不是事實」,其主要特徵只是「未經證實」,並不涉及動機、真偽、官民和效果等,而謠言可視為流言大範疇中最特殊的一種,如果我們從主觀惡意、傳播範圍、虛假陳述和事後對社會產生負面效果認定其為有害的話,就是一種超級病毒,尤其在非常時期,必須堅決予以法律懲處。但在流言傳播階段,即使出於某種考慮,先期阻止傳播,也不能貿然將傳播者繩之以法,否則很可能陷入事後無法解釋的囧態。如最高法院公號署名文章所言:「只要資訊基本屬實,發佈者、傳播者主觀上並無惡意,行為客觀上並未造成嚴重的危害,我們對這樣的‘虛假資訊 ’理應保持寬容態度。」
二、 疫情與流言
必須承認,在地震海嘯,以及眼前的新型冠狀病毒面前,科學仍然是有局限的,更不用說技術了。人類還得有敬畏之心,要認識到人的認識仍然是有局限的,不要被日益膨脹的技術發展衝昏頭腦,儘管技術發展有助於應對自然災害和生物災難。在面臨生死問題時,科學和技術有時也會顯得蒼白無力。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文明的引導提高人性的境界,但也決不能過高估計脆弱的人性,只有基於真實的人性尺度來考慮問題,才不致於應對失策,醞成惡果。
當我們尚無有效藥物治癒冠狀病毒時,傳播用食鹽水漱口、喝板藍根、中藥配方能治療肺炎等流言,很多人其實也知道沒有真正的效果,或未必可靠,卻因為可以在不安狀況中起到某種心理安慰效果,從民俗學或者流言研究的角度分析,是一種因為無法破解病毒之謎,對未知事物產生恐懼和不安而發生的趨利避害行為。我們可以讓醫學專家澄清,但意義並不大,一伺真正的抗病毒藥物出來,它們自然會消聲匿跡,但在這之前,對這些有助於減少心理恐慌的「民間秘方」和基本無害的流言,也不妨「讓子彈飛一會兒」,或者可以同時讓心理學家和民俗學家來闡明它的心理價值和民俗價值,進行適當的忠告,這比簡單的闢謠效果可能更好,且可以達到一個社會的平衡。只有主觀惡意,杜撰事實,引起恐慌,會帶來嚴重危害性的,才是我們要真正認真對待的謠言。
而像「白岩松今晚專訪鐘南山」這樣的流言,則分明無誤地傳遞了民眾渴盼權威出來說話的資訊,更值得有關部門思考,提醒我們非常時期是否可以將新聞發佈制度化、日常化,以阻斷不良資訊的傳播。
闢謠不是為辟而辟,不分輕重羅列一大堆,卻不對其中真正惡意有害的謠言,或有重大社會影響的流言作認真深入細緻的分析,這樣的闢謠,只能算是粗放型、聊勝於無的1.0版,離真正社會科學的研究分析並達致有效控制和應對還相去甚遠。
只要疫情土壤還在,圍繞新冠病毒這一社會公共危機的流言肯定也不會止息,甚至可能出現因為某些流言的播散進一步放大恐慌情緒的可能,所以在下一階段,如何應對伴隨著病毒的社會流言這一傳播現象也會是一項棘手的工作。
社會參與網路分兩類:一類是橫向的,一類是縱向的,橫向的社會參與網路,為民間的資訊傳播和溝通提供平台。縱向的社會參與網路,則是連接政府與民眾的對話管道。社會參與網路失效或者低效,或者「橫向活躍,縱向阻隔」,民眾就會自然轉而選擇成本較低的參與管道,尤其是利用互聯網,營造出旺盛的聲勢和氛圍,演變成畸形輿論形態,即流言場域。政府想要「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流言氾濫卻使「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如流言研究者塔莫茨·西布塔尼所說:當人們的消息需求大於體制性管道的消息供給,或對適應環境必不可少的資訊無法及時到手,也就是人們的消息需求得不到充分滿足時,流言就容易發生,一旦消息供求恢復平衡,流言自然就銷聲匿跡了。
現在看來,新冠病毒疫情出現初期,因為縱向管道資訊不多,真相不明,流言泛起,民眾情緒明顯不穩定。1月20日,政府態度積極,疫情情況通過新聞發佈會和主流媒體報導充分及時全面,特別是一些專業新媒體如「丁香醫生」「華山感染」等及時全面動態發佈全國各省市疫情人數和專業分析,起到了很好的穩定人心作用。關於疫情的前期流言內容逐步消失,但這並不意味著流言會就此中止,而只是說流言和真相會進入有意識的競爭賽跑,看誰能跑過誰,但已基本處於一種正常的互動狀態,保持均衡態勢,網路也慢慢具備了一定的自淨化功能。
三、 社會科學如何應對
我們對圍繞病毒疫情流言下一階段的建議是:
01.正確認識和辯證看待流言的社會作用
流言是社會的「潛望鏡」。從流言研究先驅奧爾波特與波斯特曼開始,心理學家便認為:流言之所以能流傳,是因為流言能對事物作出某些解釋,就此消除心理不穩定所造成的緊張感。塔莫茨·西布塔尼分析道:流言由認識活動和交流活動兩部份組成,是一種集體性的交際行為,當處在一種模糊的情境中的人們,試圖調動他們所有的聰明才智對這一情況作出有意義的解釋時,流言便會傳播開來,因此,流言是解決集團性問題的一種手段,是人們對新環境的集團性再適應過程的重要部分――「被一道捲入曖昧狀況的人們,試圖對那個環境狀況的意義作出再解釋」,流言不僅是非病態的,還是社會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使人們能夠應付人生中的不穩定狀況。
容格的精神分析理論認為,流言是一種防衛機制,它通過減輕因過分不安而造成的不快心理壓力而自慰,具體說,就是通過投射過程,人們把存在於體內的無法克制的欲望及感情歸咎於外部力量,以減少不安引起的威脅。任何流言都包括兩部分資訊:事實資訊和意見資訊。在流言傳播中,出於傳播者的主觀,意見資訊會逐步增多。許多時候,事物是因為我們相信他們才顯得真實。社會既建立在證據基礎上,也建立在信仰基礎上,流言表達的是一種公眾意見。流言也會有正面的作用,除了那些別有用心的造謠者和惡意謠言外,絕大部分流言都是自然形成和擴散的。非典事件中的流言事實上也起到了一些積極的作用,它所製造的民間壓力,有利於整個事態朝著開放、公開、科學的方向發展,有助於真正切合實際的解決問題,在疫情如火、人命關天的時刻,流言起到了警示和預警作用,成為社會危機的紅綠燈,有助於政府迅速果斷地採取措施。
02.闢謠是一門棘手的藝術
因為人們總是在按照自己的社會價值觀和心理動機理解和解釋流言,對付流言不僅有保持沉默、集中力量重點解決、掌握事實針鋒相對加以反擊、請出權威、利用大眾傳媒闢謠、取消流言打擊目標、採取法律手段集中打擊危害性大的謠言,而讓一些無害甚至有益的流言有一定空間等方式,更重要的是在流言的傳播過程中,注意通過符合社會科學的有效資訊披露方式,改變流言的內容、形象,使之朝著有助於事態解決的方向發展。各地都應該充分利用好已經走上軌道的新聞發言人制度,保持每日不間斷權威發佈,保持主流媒體充分報導的良好態勢,盡可能讓體制內的權威資訊充足充分,對明確的謠言及時澄清,擠壓流言空間,但更為關鍵的是如何及時有效發佈和傳播最重要和最有用的資訊。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對非典時期的流言傳播情況進行歷史研究,對下一階段流言的產生進行前瞻研究,按照誠意、透明度及迅速三原則,確保資訊公開的權威性、真實性和準確性,完善傳統制度化管道,利用新興網路平台,借助專家和民間意見領袖增強政府的權威性,發揮社會組織的參與作用,對所有可能接觸民眾的政府部門人員和視窗單位人員進行涉流言的相關培訓,防止民眾因對政府資訊的誤讀誤解而產生「次生流言」。
03.加強與國際社會的合作
不僅是在醫學研究、疾病治療、疫情控制、疫苗研製方面的合作,也可以借鑒國際社會在出現大規模因自然和生物問題引發社會危機時的經驗和教訓。比如流言研究專家納普和團隊在大量社會實踐中總結出的6條經驗,英國公關專家傑斯特在危機管理中提出的3T原則,即1:Tell you tale(以我為主提出情況),強調政府牢牢掌握資訊發佈主動權;2:Tell it fast(盡情提供情況),強調危機處理的政府應該儘快不斷地發佈資訊;3:Tell it all(提供全部情況),強調資訊發佈全面真實和及時性,就很值得我們借鑒。每次伴隨著重大疫情和社會政治動盪,都會出現大量的流言和謠言,但這一社會現象並沒有引起政府和社會科學家們足夠的重視,或者說,研究和對策還很不深入,為此,筆者一直呼籲調動各學科專家,成立真正有權威學術性和實踐性的高級別流言研究中心,這在國際社會已有近80年歷史,俾使緊急狀況時派上用場。
04.把流言看做此次疫情自然的一部分
流言傳播的過程,也是政府對之進行治理的過程。否定流言並不足以平息流言。認真研究分析各種已經發生的流言,我們可以通過大資料及時對各地區的流言內容進行量化模型分析,細緻分類和分級,從中提煉測試出關注焦點和緊張程度,從中研判民眾的情緒和社會心理走向,為對策和預案做準備,調整相應措施和方向,建立科學的防範和控制機制,通過科學認識流言達到將流言尤其是謠言控制在一定的社會良性閾閥之內,起到「興觀群怨」的采風作用。對惡意製造謠言並釀成嚴重負面社會後果的,仍應引用寒蟬效應繩之以法。
05.從法律層面及時補位精准實踐
今天,互聯網的發展較之2003年非典疫情時更廣更深,傳播流言和澄清流言都在充分運用這一新型平台,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面對網路環境,政府亟需加強法律規範供給,及時涵蓋和適應新情況變化,承載起對流言進行規範調節的法律使命。最高人民法院的署名文章,表達了法律界對解決謠言問題的思考。
其中言明:「謠言」是生活用語,法律上對謠言表述為「虛假資訊」。在有關新型肺炎的問題上,編造、散佈,或組織、指使他人散佈虛假資訊造成社會秩序混亂的,屬法律嚴格禁止的對象(這同新加坡於2019年5月8日通過的《防止線上虛假和操縱法》中的定義基本一致)。並強調「執法機關面對虛假資訊,應充分考慮資訊發佈者、傳播者在主觀上的惡性程度,及其對事物的認知能力」。「虛假資訊起源於資訊公開的不及時、不透明」。(但對李文亮等8位傳播者的司法實踐仍有失偏頗)同筆者將謠言定為虛假資訊一致,有助於取得社會共識。
但要進行法律懲戒,筆者認為,除了考慮「虛假陳述」外,更應重點考慮主觀惡意和危害後果兩點,因為一些「虛假陳述」並無主觀惡意,也未造成大的危害後果,即便使用寒蟬效應,也要考慮有惡意造謠者和普通傳謠者之分,類似於超級病毒攜帶者和一般病毒攜帶者,作為傳播者也有小範圍傳播和大面積傳播、主觀傳播和客觀傳播、導致社會危害效果大小等分別,不能一概而論。如此,才能通過這次疫情提高對流言(謠言)的鑒別力,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水準。
四、 結語
疫情當前,網路盛行,流言暴走引發恐慌情緒,使我們對流言的重視程度大大提高。當下已有許多闢謠平台和工具,都起了很好的啟蒙作用。但如果一直停留在現象表層,甚至將一些不是謠言的內容也納入到謠言範疇隨意闢謠,而不通過具體案例,對流言(謠言)的傳導機制、社會意義和法律界限進行科學深入的研究,並將這種科學研究的學術成果有效轉化為現實運用,那我們就很可能一直停留在粗放的執法和管理層級,也無法啟蒙社會公眾科學理性地對待流言,讓謠言真正止于智者。
雖然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的過程中,病毒分析、醫學治療和最終的治療藥物的發現、生產和使用會起決定性作用,但不要忘記,在我們還沒有找到治療的良方,或者治療的良方還不能生產和真正投入使用,而一場病毒危機有可能發展成一場社會危機,引發十幾億人恐慌的時候,其實我們更需要的是社會科學的干預。在面臨重大社會危機的時候,辯證而科學地認識流言、預防和控制流言,有效地闢謠,制止恐慌情緒的蔓延,同樣可以挽回社會資本損失甚至經濟損失。正如我們在積極尋找治療病毒的疫苗,我們也要積極尋找控制流言打擊謠言的疫苗。
可怕的不是流言,而是我們不能理性而科學地對待流言,最後,衷心祈望疫情和流言一併早日消失。(斯文線上)
參考文獻
1、 羅斯諾、費恩:《流言》,唐暉等譯,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0年第1版
2、 奧爾波特、波斯特曼:《謠言心理學》,劉水準、梁元元、黃鸝譯,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
3、 吳振普:《提升政府治理流言能力的路徑考察—基於社會資本視角的分析》,西南政法大學碩士論文,2014年
4、 徐錦江:《話說流言蜚語》、《流言導讀》、《流言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1991年第1版、2004年第1版、2019年第1版
5、 時蓉華:《社會心理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
6、 周曉虹:《社會心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版
7、 沙蓮香:《社會心理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版
8、 師英:《危機事件中的流言傳播研究》,蘭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
9、 唐興華:《治理有關新型肺炎的謠言問題,這篇文章說清楚了!》,最高人民法院公號轉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文章,2020年1月28日
10、 新加坡《防止線上虛假和操縱法》(POFMA),2019年5月8日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