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大灣區可協商建立互認新型「健康碼」

香港已經連續21天沒有新增新冠病毒本地確診個案,意味著香港疫情明顯受控。此時此刻,在繼續對疫情保持警覺的基礎上,需要更多思考促進經濟復甦的路徑。其中,謹慎放開通往內地與澳門的口岸,政府應該開始有所準備了。

粵港澳三地交往頻繁,大量港人在大灣區居住、香港就業,或者在香港居住、大灣區創業或就業,也有大量商家在內地投資。因應防控疫情的強制檢疫、控關等措施,對這些人和企業造成困擾。

上月末,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通過,《若干到港人士強制檢疫規例》的有效日期,由5月7日延長至6月7日。不過,規例放開一個小口子,修訂了跨境學童和商務人士可豁免強制檢疫。

其實,整個大灣區在抗擊疫情方面,都算得上「優等生」。澳門抗疫應對廣獲好評。廣東省1.15億常住人口中,只有確診患者1,500多人,死亡8人。與香港一河相隔的深圳,常住人口1,300多萬,確診患者460多,死亡3人。香港衛生防護中心4月24日公佈,在截至當日香港出現的1,036宗新冠病人中,超過四成即400多人到過英國,而來自內地的只有19宗。

廣東復工復產已經兩個多月。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一部分,香港有條件依託大灣區率先復工復產的優勢,借助國家這艘大船,應對經濟衰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一個關鍵是人流、物流、資訊流、資金流。疫情阻礙了人流,目前,無論是香港還是深圳,都還沒有取消14天的隔離措施,這意味著跨越100米深圳河的距離,還需要28天才能到達。但是從大灣區防控疫情情況來看,三地取消14天隔離,順暢各關口,為時不遠了。

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日前表示,特區政府正與內地商討具體檢疫安排,若抵港者已在內地檢疫14天並獲相關證明,而他們抵港後病毒測試呈陰性,可考慮縮短在港檢疫時間。此外,將配合粵港澳三地因應新冠肺炎疫情最新發展,在符合若干條件的情況下,取消從內地和澳門回港人士的檢疫令。

為了保障人員流動安全,粵港澳大灣區能否借鑒內地的「防疫通行證」–「健康碼」,在取消檢疫令的前期,設計一個「健康碼」2.0版,將14天內沒有接觸過新冠確診病人或疑似病人,沒有去過外國,或者經過核酸檢測為陰性的資訊輸入,以此在大灣區內跨區域自由流動。只要粵港澳醫療系統精誠合作,共同達成統一檢測標準,在大灣區建立互認的新型「健康碼」,從技術上不存在問題。

當然,這只是為短期內人流安全所做的權宜之計。當疫情過後,粵港澳大灣區應該思考,如何面對未來公共衛生風險,建立一個一體化防止傳染病體系,並設計一個常態化的口岸防疫並暢通的制度。(作者:高佩璿/港區全國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