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意明賞析解讀古詩/詩經《鄭風•蘀兮》

上古男女戀愛對歌的圖景─解讀詩經《鄭風•蘀兮》

黃意明(上海戲劇學院)

 

鄭風•蘀兮

 

籜兮籜兮,風其吹女。

叔兮伯兮,倡予和女。

 

籜兮籜兮,風其漂女。

叔兮伯兮,倡予要女。

 

《詩經》中有些篇章所反映的情節相當有趣,《鄭風•蘀兮》就是一例。短短幾句,就把一幅上古男女戀愛對歌的圖景寫出來了。

第一章前兩句,「籜兮籜兮,風其吹女。」「籜」是草木落下的皮或葉,這應該指的是春天的現象。「風」為自然界氣之流動,《莊子•齊物論》「夫大塊噫氣,其名為風」。又可引申為傳播或影響,《毛詩序》所謂「風,風也,教也;風以動之,教以化之」即是。「風」也可有男女或動物之牝牡相感義,成語有「風馬牛不相及」,義為馬和牛之間是不會雌雄相感的。所以前面兩句既表示風吹落葉,同時也是一種氣氛營造。《詩經》中較多篇章,在每章的開頭,常「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此種手法被稱為「興」。「興者起也」,即引發情感。此處以「風吹落葉」起興,而「風」本來就有傳播相感義,所以風吹落葉具有暗示性,暗示青年男女互相愛慕,渲染力很強。

三四兩句,「叔兮伯兮」是對男子的稱呼,又是複指。可見不是一對一的私約,而可能是上古時期的對歌活動,唱歌者為女子。《周禮•媒氏》:「仲春之月,令會男女,於是時也,奔者不禁。」這段話是現代論詩者傾向於此詩為情歌的理由之一。「倡予和女」,倡,唱也;女,汝也。此句有兩解,一為倒裝,即予倡女和,我來唱你來和。另一解為「倡,予和女」,即你來唱,我來和。筆者以為,第二解也許更好些。因為上古時期固然可能比較單純開放,然而此詩發生的春秋中原地區,畢竟是禮樂教化所及之處,女方過分主動的行為較難想像。《易•鹹》「彖」曰:「柔上而剛下,二氣感應以相與,止而說。男下女,是以『亨利貞,取女吉也』。」即含有男女交往中男方放低姿態主動追求女方的意思。這大概反映了那個時代的基本思想,而讓男方先唱,自己應和,就較為合理。如此,男方主動便符合禮俗,女方雖然只是應和,但主動性仍在女方,只要男方開始唱歌,自己完全可以選擇中意者對歌。因此女孩子通過倡議對歌及氛圍營造,在戀愛中把握著主動。

第二章為重複。「漂」義同「飄」;「要」者或釋為「完成」,或釋為「邀請」。不管哪種釋讀,女方掌控節奏的動機是不難發現的。

不過,古人的解讀並不一樣,方玉潤引嚴粲言:「此小臣有憂國之心,呼諸大夫而告之。言槁葉風吹不能久矣,豈可坐視,以為無與於己而不相與扶持乎?叔伯諸大夫其亟圖之。患無其倡,不患無和之者。」 (《詩經原始》)認為這是一首反映朝臣彼此呼籲共扶危難的作品。這樣的解讀當然政治正確,或許也有歷史依據,但卻難以從文本中直接讀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