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意明賞析解讀古詩/詩經詩經《邶風•燕燕》
情感深沉真摯 所見不止一燕──解讀詩經《「邶風•燕燕》
黃意明(上海戲劇學院)
詩經•邶風•燕燕(題:黑體)
燕燕於飛,差池其羽。
之子於歸,遠送於野。
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於飛,頡之頏之。
之子於歸,遠於將之。
瞻望弗及,佇立以泣。
燕燕於飛,下上其音。
之子於歸,遠送於南。
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仲氏任只,其心塞淵。
終溫且惠,淑慎其身。
先君之思,以勖寡人。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原名《詩》或《詩三百》,也是儒家「六藝」之一。漢代尊之以為經,故稱《詩經》。現存詩三百零五篇,分為《風》、《雅》、《頌》三類,大概收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五百多年間的作品。其主要表現手法為「賦」、「比」、「興」。相傳為孔子所編定。《燕燕》是一首送別的詩歌,這一點向來沒有異議,但關於送者和被送者的身份,則有不同的說法。《毛詩序》云:「《燕燕》,衛莊姜送歸妾也」。據《左傳》,衛莊公夫人莊姜無子,以莊公妾陳女戴媯之子完為己子,莊公死,完即位,是為恒公。後為州籲所殺,戴媯歸陳。故毛公認為這是莊姜送別戴媯所賦之詩。此種說法清代以來學者多不信,崔述說:「此篇之文,但有惜別之意,而無感時悲遇之情。」且認為文中幾次出現「之子於歸」的句子,只有在女子出嫁時才用。因而推測此詩為衛國有女出嫁,其兄送別所賦。(《讀風偶識》)此種看法影響很大,近人多從其說。今人黃懷信則以為,「從文字看,送者應該是姑娘的母親(或其他與之有親情的女性人物)」。
本詩共四章,前面三章結構基本相同,皆以燕燕起興。「燕燕」,即燕子。
首章「燕燕於飛,參池其羽」兩句,余冠英以為「詩人所見不止一燕,飛時有先後或不同方向,其翅不相平行」,筆者以為理解為「雙燕」更好,如此,則此章的前兩句都屬「興兼比」,燕子雙飛既暗喻兄妹或母女昔日同行,又反比今日親人離散,意味更濃。而且與二、三章的「頡之頏之」和「上下其音」之文脈也更加順暢。「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兩句,寫出了親人間最真摯的感情,交代作者在和親人分別後並沒有離開,一直在原處佇立眺望,等到行者的背影終於消失在視線之外時,內心的離愁別緒再也遏制不住,刹那間奔湧而出,淚如雨下。清代陳震云:「哀在音節,使讀者淚落如豆,竿頭進步,在‘瞻望弗及’一語。」《讀詩識小錄》)「瞻望弗及」的情境呈現,直接影響啟發了很多詩人的創意。程俊英等以為,李白的「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句、韓縝的「但登極,樓高盡日,目斷王孫」句,均遠紹於此。
二、三章反復送別之義,結構與一章類似,但在整飭中又有所變化。三章之「燕燕於飛,下上其音。之子於歸,遠送於南」結構與一章相同,排比的修辭效果使得離別之情更加一唱三歎,哀婉不絕。而二章之「燕燕於飛,頡之頏之。之子於歸,遠於將之」則略作變化,使得詩情搖曳婉轉。此外,三章從鳴聲上下刻畫,與前兩章從飛行軌跡著墨,也有所變化,表現手法多了一層曲折。
第四章的個別地方有些難解。這裡「仲氏任只」何所指?或說出嫁的女子為任家老二,或說女子將嫁往任姓國家,或以為出嫁的女子為任姓國人,也有將「任」釋為值得信任。「寡人」則被理解為作者,這樣此詩作者似以君王為宜。此章一般被理解為讚頌遠嫁者溫柔賢淑的人品,如此則此章與前三章結構不同而為一「賦」體,就可以理解。今人李學勤、黃懷信據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詩論》(又稱《孔子詩論》)第三章有「《蟋蟀》知難,《中(仲)氏》君子,《北風》不絕」句,認為《燕燕》之末章乃為失傳的《仲氏》篇章節誤入。這樣的說法,不為無據。這樣的理解,也使得《燕燕》的抒情主題更為集中。
要之,《燕燕》的特點就在於情感的深沉真摯,上博館藏《詩論》云:「《燕燕》之情,以其蜀(獨)也。」「獨」者,專一也。《詩論》論詩,多引孔子語,其為孔門觀點,應無疑義。
王士禛評此詩為「萬古送別之祖」,他自己《秋柳》詩中的名聯「他日參差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煙痕」,當本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