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透一個民族的靈魂──莫斯科之行二

在這個墓園的最大一個感觸是,即使俄羅斯或前蘇聯因為政權的更迭,對文化尊崇的習慣卻從未有過改變或中斷,一切有益人類文化的精神都在這裡得到了連接。整個墓園展示的就兩種人物,一是文化人物,二是英雄人物。於是,俄羅斯這樣一個民族,就憑這兩點,尊崇文化,尊崇英雄,就足以讓人感到這個民族將是世界上最令人敬畏並不敢對其為所欲為的……

 

 

在莫斯科新聖女公墓呆了一整天,發現其實只走了一小半,而且都是較外面一部分,此時已經黃昏,便決心第二天再來。新聖女公墓雖是世界聞名墓園,但一般訪客一次行程最多去一次,像我連續兩天去,恐怕不多見。還是那句句話,就是為了吃透莫斯科,吃透俄羅斯。

第二天又是一大早來到公墓,徑直往深處走。確實有一種愈往深走愈是有一種走向更深遠歷史的感覺。那裡的雕塑不像外面多,而且墓地都較陳舊,色彩以黑和灰為主。剛進入時,發現那裡埋葬修士較多,才想起新聖女公墓在16世紀時只是一塊埋葬修士的普通墓地,到19世紀時才成為俄羅斯著名知識份子和各界名流的最後歸宿。我一直想找果戈理和契訶夫的墓,據指是這個公墓最具象徵性的,但找不到,後來打聽之下才又往外跑了一些路,這時才知道,果戈理等人原來是安葬在教堂裡的,一直到上世紀20世紀30年代,原來安葬在教堂裡的一些文化名人才被遷移到了這裡。果戈理等人的墓葬,就是在這個時候遷入新聖女公墓的。那天墓園人很少,我化了將近一個小時,才終於找到果戈理的墓地,像個小屋子,別有一番意義。

果戈理雖然只活到43歲就去世了,但他寫下了《死魂靈》和《欽差大臣》等文學作品,這使他成為當時俄羅斯偉大的語言藝術家。據說,在當年遷移過程當中,人們打開果戈理的棺材後驚訝地發現,他的頭骨居然不翼而飛,後來才知道是被有心之人收藏了。據查網上資料,原來,果戈理在世時曾再三懇求後人不要為他豎立任何墓碑,讓他和大地融合在一起,但後人並沒有滿足他的要求,因為他對俄羅斯來說太有價值了。所以,人們隆重安葬了他,並給他修了一個墓碑。一個極其崇拜他的著名戲劇家巴赫魯申說服了看守墓地的修士,將果戈理的頭骨挖了出來,藏在家中並視為珍寶。當人們知道事實真相後,巴赫魯申只得將果戈理的頭骨交了出來,但果戈理的家人托人將頭骨運到果戈理生前最喜歡的義大利時,委託人卻在途中神秘失蹤。如今,埋在新聖女公墓的語言大師依舊沒有屬於自己的頭顱。

由於是在相近的時間裡被遷移到了這裡,所以找到果戈理,也就很容易找到了契訶夫的墓,基本是與果戈理為鄰。契訶夫是19世紀末俄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只比果戈理多活了一年,他的《變色龍》《套中人》兩部作品,是俄國文學史上精湛而完美的藝術珍品。在這兩座墓不遠的地方,還有著名作家阿•托爾斯泰墓碑,上面的浮雕很引人駐足,那些浮雕表現俄國知識份子在革命前後的轉變的歷史過程。阿•托爾斯泰代表作長篇小說《苦難的歷程》三部曲對中國許多人來說是永遠的經典。這座墓園裡的這些文化偉人,包括托爾斯泰、普希金、果戈理、契訶夫等文學大師,讓人想像到在俄羅斯長久苦難的歷史中,他們的作品和思想,像黑夜中閃閃的火光,照亮了封建沙俄統治下的夜空,點燃了俄羅斯人民渴望自由追求理想的火種。有人在網上發表感言說,現在來到新聖女公墓每次見到他們的墓碑時,都是對自己靈魂的一次淨化。

我在這個墓園的最大一個感觸是,即使俄羅斯或前蘇聯因為政權的更迭,對文化尊崇的習慣卻從未有過改變或中斷,一切有益人類文化的精神都在這裡得到了連接。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一些受人歡迎的作家,也在這裡有一席之地。像中國人普遍熟悉的法捷耶夫,那本描寫反抗德國法西斯佔領軍的長篇小說《青年近衛軍》曾經打動無數中國青年,1945年獲斯大林文學獎,但當赫魯曉夫否定斯大林以後,他吞槍自殺。儘管這個事件,當局仍然把它安葬在新聖女公墓。除此之外,還有中國人所熟知的詩人弗拉基米爾•馬雅可夫斯基,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作品主要有《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劇作家康斯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作家伊利亞•愛倫堡、丹尼爾•安德列耶夫、韋利米爾•赫列布尼科夫等。

當我漫步在這個墓園,仔細品味其飽含著的濃厚文化韻味,似乎在打開俄羅斯的整個歷史,每個墓碑都仿佛是歷史的一頁。這個時候,我仔細總結了整個墓園展示的就兩種人物,一是文化人物,二是英雄人物,尤其是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的人物,不少都是俄羅斯人民崇敬的英雄人物。在新聖女公墓成千上萬的墓碑當中,不少都是軍人的墓碑,還有不是軍人卻是公認的英雄,像女英雄卓婭的墓碑。

於是,俄羅斯這樣一個民族,就憑這兩點,一是尊崇文化,二是尊崇英雄,就足以讓人感到這個民族將是世界上最令人敬畏並不敢對其為所欲為的。那不但是一個戰鬥的民族,而且是一個尊崇文化的戰鬥民族!我想起俄羅斯藝術家列賓的油畫《歸來》,描寫一位被沙皇流放的十二月黨人回家的瞬間,一直是我心中感慨的。畫家塑造了一個在沙皇專制統治下遭受迫害的革命知識份子的形象,經過長期流放和苦役,突然歸來到家。在畫面上,這個瘦削的、滿臉鬍子的的中年男子,當他走進房間,全家人處於一片驚奇之中,坐在鋼琴邊的妻子,在頭腦中搜尋丈夫往日的形象。右側是一張書桌,兩個孩子正在做功課,孩子臉上表現出疑慮。女傭站在門口,帶著疑惑的目光。歷來,許多評論家從不同角度分析這個作品,但作為一個經受過文化大革命的人來說,卻注意到這個十二月黨人雖然因政治罪被流放,但他的家庭卻還是很正常,孩子有書讀,妻子可以彈鋼琴,家裡有傭人,遠不是我們所碰到的一旦成了政治犯就是「家破人亡」的情境。沙皇也是迫害了不少文化人,也迫害了不少政治犯,但基本上還是保證了他們某些生存和思想的空間。革命者列寧在流放期間,不影響寫作,正是在流放期間他完成了推翻沙皇重要著作《國家與革命》的寫作。

從新聖女公墓出來後,我認定吃透莫斯科,一個是聖女公墓,另一個就是紅場,這就足夠了。列賓油畫《歸來》聽說收藏在莫斯科特列恰科夫美術博物館,就在紅場附近,於是次日便特意去參觀。據說這是一個世界級的美術博物館,但卻躲藏在一條小馬路裡,門面也十分不起色,但走進去,才發現這裡充滿了藝術寶藏。特列恰科夫美術博物館據說可以與聖彼德堡的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冬宮)、巴黎的盧浮宮、倫敦大英博物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齊名。美術館成立一個多世紀以來幾經修復和擴充,目前有固定展廳62個,陳列著公元十至二十世紀的藝術珍品,藏品總數達126,250件,年均參觀人數150萬人次。可惜,那天我並沒找到列賓的油畫《歸來》,但是,卻看到他的《伏爾加縴夫》和《伊凡殺子》,以及大量其他畫家的美術珍品,包括克拉姆斯科伊的油畫《無法抑制的悲痛》、《無名女郎》和《基督在曠野》、彼羅夫的油畫《送葬》和《三套車》、蘇里科夫的《女貴族莫羅佐娃》、瓦斯涅佐夫的《三勇士》、列維坦的《永恆的寧靜》等傑作。

那天人多,許多畫前很難擠進去,我想還是回到紅場尋找感覺。紅場是俄羅斯英雄文化的凝聚點。從紅場繞過後面,到亞歷山大公園,便是無名烈士墓(Tomb of the Unknown Soldier)。這裡是克裏姆林宮西面圍牆外,用來紀念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死的烈士而建的,兩側各有一位衛兵持槍守護著,每隔一個小時,會有交接儀式。烈士墓由兩部分組成,前面是青銅做成的凸形五角星,五角星的中央是一個圓形的火炬盆,一年365天燃燒著長明火,墓碑上刻著這樣一句話:Имя твоё неизвестноб, подвиг твой бессмертен( 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績永垂不朽)。 烈士墓的右邊,有十幾個紅色大理石做成的長方形石碑,每塊石碑上鑲嵌著金色的五角星和一座城市的名字,裏面存放著從這座城市搜集來的泥土。著名的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基輔都在其中。烈士墓的左右兩邊,哨兵常年守護者這座無名烈士墓。據說,這就是俄羅斯第一崗哨。

從早晨8點到晚上8點,每當整點時,無名烈士墓前都要舉行莊嚴的換崗儀式。我在下午三點多到達,已有不少外國遊客在等待觀看四點整的換崗儀式。當克里姆林宮時針快指向四時時,遠遠出現了幾個士兵,邁著特別誇張的正步過來,腳尖踢的都超過90度了,然後敬禮,當克里姆林宮鐘聲敲響時,交接正式進行(圖四),然後換下崗的這幾個再邁那種正步回去。所有觀看的人這時都很安靜,有一種默契式的莊嚴。

俄羅斯是一個戰鬥民族,當然崇敬英雄,同時,又是一個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民族,這就是從聖女公墓一直到紅場的思考邏輯。就本人來說,在莫斯科的體驗最特別的,就是找吃飯的地方很難,大街上從來沒有餐館林立的現象,我曾經從網上瞭解到有幾個中餐館,化了很大勁去找結果也沒找到。本地餐館也很少。但相反,戲院和音樂廳很多。在中國,人們夜晚上館子的多,在莫斯科人們上劇院的多。有一天晚上我們去看芭蕾舞《天鵝湖》,儘管這個《天鵝湖》在莫斯上演已有上百年歷史,但戲場裡仍然是滿座。我所看的這個劇院只是一個小劇院,據說,當天晚上莫斯科有好幾個劇院都在上演《天鵝湖》。我想,這不僅是是欣賞藝術,而且也是對本民族文化的一種致敬和崇尚。

這種文化精神也在莫斯科的地鐵顯示出來。莫斯科地鐵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漂亮的地鐵,地鐵站的建築造型各異、華麗典雅。每個車站都由國內著名建築師設計,各有其獨特風格,建築格局也各不相同,多用五顏六色的大理石、花崗岩、陶瓷和五彩玻璃鑲嵌各種浮雕、雕刻和壁畫裝飾,照明燈具十分別致,好像富麗堂皇的宮殿,享有「地下的藝術殿堂」之美稱。莫斯科地鐵的雕塑舉世聞名,而且同聖女公墓一樣,雕塑表現的就是兩種人,一種是文化藝術家,一種是戰鬥英雄。

一般人還是把俄羅斯視為共產國家,甚至稱其為極權國家,但起碼從自己觀察看,這個國家已經不是完全意義上以意識形態制約民眾的了,人民有相對的由由權。就在無名烈士墓不遠的廣場上,有人扮演革命領袖列寧,也有人扮演現任總統普京,以與人合照掙錢。這種現象的存在,本身就表明歷史上傳統形成的某種權威正在解構。從新聖女公墓到紅場,我們確實在某些方面能參透一個民族的靈魂。(作者:鄉盧子夜)